Grand Lancer

1,798

c.c.

轎車

3

車型

67.2 - 81.2

車款介紹

規格

配備

試車報告/相關報導

車系沿革

事件簿

展示中心

加入比較

游佳駿

撰文

游佳駿

攝影

53,487

2017

3月

28

「不對稱作戰」理論是美國於冷戰時期,所提出的新戰爭思維。旨在正視低層次、非正規的威脅,以適應未來可能的戰爭變局,並針對對手之弱點,採取非傳統或非常規的方法,發揮己方優勢,攻擊對方弱點,造成對方的損失、獲得預期目的。

一開始,只是辦公室裡的流言蜚語。儘管消費者還不知道這個消息,他們仍要盡快做出決定,要放棄,還是,堅持打下去?

時間回到那年,消息是 MMC(Mitsubishi Motor Corp.)總社決定終止 10 代 Lancer 車系的開發計畫;他們,是 Mitsubishi 臺灣總代理、也是其全球代工鏈中的合作夥伴;他們,就是中華汽車。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會議,以及獲得母廠 MMC 的首肯之後,Grand Lancer 的命運就此決定,隨之而來的,是一場可預期的不對稱作戰,而行動代號就是--SR。

Grand Lancer 的車型代號取自日文「勝利」(Shori)的諧音,背負的當然就是 Mitsubishi 以及中華汽車,對於勝利的莫大期望。

成本、母廠資源、開發規模都不對稱,中華尋找突破點

SR 是 Grand Lancer 的車型開發代號,根據中華汽車說法,是取自日文「勝利」(Shori)的諧音,背負的當然就是 Mitsubishi 以及中華汽車,對於勝利的莫大期望。然而綜觀國內車壇,就知道 SR 未來的路並不好走,尤其在進口車逐年的攻勢下,國產車只能勉強守住市佔 6 成的防線。

近年國產轎車的處境其實相當不利,而且不只是中華汽車面臨此狀況;在進口車逐年的攻勢下,國產車只能勉強守住市佔 6 成的防線。

此外,不只是國內車市的環境相當不利,就連開發成本也無法與世界一線大廠比擬,以 Grand Lancer 當前的敵手而言,無一不是挾著龐大資源而來。Toyota Corolla Altis 不用說,背後的 Toyota 豐田集團無疑是全球龍頭、Nissan Sentra 身後是 Renault-Nissan 聯盟,2016 全球年銷接近 1,000 萬輛,其餘的 Ford Focus、Hyundai Elantra、甚至 Mazda Mazda3,背後的勢力都比 Mitsubishi 更為龐大,而且都是針對全球市場開發。因此,Grand Lancer 受限於價量關係、不但開發成本勢必較高,也較難抵禦一線車廠傾全力整合的產品力優勢。

Grand Lancer 受限於價量關係、不但開發成本勢必較高,也較難抵禦一線車廠傾全力整合的產品力優勢。

然而面臨諸多不利因素,中華卻必須找到戰事的突破點,並且打完這場仗,就算 MMC 可以斷然捨棄 Lancer 這條產品線,中華汽車卻不能。不能捨棄的原因很多,除了國產中型轎車仍是國內消費主力之外,筆者認為,主要還是中華汽車依然有野心,這個野心,當然就是希望借助原廠資源,透過 Grand Lancer 反攻轎車市場,一點一滴地收復從 2002 年開始,被 Corolla Altis 大幅超越的局面。

Toyota Corolla Altis 車系從 2002 年取代 Mitsubishi Lancer,成為國產中型轎車龍頭之後,就再也沒有任何產品能撼動其霸業;以 2016 年的銷售狀況看來,Corolla Altis 已經占國內總體市場近 10%。

而中華汽車這樣的野心,可以從配備上略知一二,首先全車系標配車身動態穩定系統以及循跡防滑,並在後續會開放 BSW 盲點偵測+RCTA 後方橫向警示+LCA 車道偏移警示的 3 和 1 警示系統之選配,至於高階車型標配全數位化儀表,很明顯不只趕上現代化的配備潮流,更成為當今國產車唯一常販車型搭載全數位儀表的車款;此外,從這次舉辦的公辦試駕中,透過與中華內部人員的訪談,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得到,中華在 Grand Lancer 身上確立了一些突破點。

Grand Lancer 高階車型標配全數位化儀表,成為當今國產車唯一常販車型搭載全數位儀表的車款,也是在眾多競品當中,領先的配備之一。
廣  告

開發規模龐大、橫跨臺日義,已達準自主品牌水準

根據內部人員透露,Grand Lancer 的開發規模,不只是近年中華汽車內部最大、開發工時最長,連母廠 MMC 的涉入程度也相當可觀,包括其內外觀設計,不只是由三菱設計總監國本桓博主導、也與義大利汽車設計公司賓利法利納合作,臺日義 3 方的合作模式可說是國內車壇相當罕見的做法。

以外觀而言,正是如此大幅度的涉入,才能讓這輛單一市場設定的 Grand Lancer 擁有 Mitsubishi 全球化的 Dynamic Shield 設計,其車側部分採用相當大膽的鰭版、搭配銳角折線設計,也有別於一般國產車在車側著墨較少的狀況。

其實 U-CAR 在先前透過參訪中華造型所的機會,捕捉到某一版本的 Lancer 設計草圖,雖然與現在所見的量產版本有不小的差異,但是其車側線條以及後方鴨尾,已經可以看出其雛形。

至於車輛工程方面,日本原廠工程部亦定期來臺參與開發過程,並多次參與車輛驗證,甚至將整輛車運到中國黑龍江進行極地測試,除了低溫耐久性之外,最種要的就是測試由 Continental 開發的 ASC 動態穩定及 TCL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,因此綜觀這次的開發規模,雖然 Grand Lancer 表面上看起來是由中華汽車主導,但其實背後仍獲得母廠 MMC 的鼎力支援。

Grand Lancer 遠赴中國黑龍江進行極地測試,除了低溫耐久性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測試由 Continental 開發的 ASC 動態穩定及 TCL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;下圖即為 Grand Lancer 位於引擎室內的 ASC 及 TCL 控制元件,透過 4 個接頭及線傳方式控制各輪。

累積在地測試工時,針對臺灣路況調校

此外,根據 U-CAR 側面了解,在 Grand Lancer 的開發時間軸中,需經歷與日本三菱共同確認車輛的開發目標、設計可靠性及整體品質的重大試驗階段共計 8 階段,前 2 階段為各項零件設計內容與機能整合確認,中間 4 階段為實車動態確認,最後 2 階段則為整車品質確認。

其中動態確認的第 3 至第 6 階段,又會分別再進行 3 次左右、為期一週的測試,參與人員除了中華之外,也包含定期來臺的母廠日籍工程師。雖然每次測試的內容均有不同,不過測試規模原則上都有 5 輛以上,共同進行合歡山以及 ARTC 的實地測試,大致是分別測試各車型等級的品質,以及競爭產品間的相互狀況,最後中華與 MMC 雙方再就測試數據進行車輛調校。

動態確認共 4 個階段,又會分別再進行 3 次左右、為期一週的測試,參與人員除了中華之外,也包含定期來臺的母廠日籍工程師,共同進行合歡山以及 ARTC 的實地測試。

8 成以上零部件在地供應,地緣關係濃厚

而這也是 U-CAR 在這次試駕,選擇將地點移至合歡山的最主要原因,透過在同樣的路線還原開發階段,就能最清楚的感受到原廠如何針對此路況,做出相對應的調校。而據 U-CAR 瞭解,Grand Lancer 從車身結構、電子系統、乃至於內外觀部件,全車超過 8 成的零部件來自臺灣的協力廠商,再加上依據臺灣路況做進行的動力、底盤懸吊的調校,Grand Lancer 可能是除了 Luxgen 之外,最在地化的一輛車,也是與其餘競品不同的優勢之一。

U-CAR 在這次試駕選擇將地點移至合歡山,透過在同樣的路線還原開發階段,就能最清楚的感受到原廠如何針對此路況,做出相對應的調校。

也或許是這層地緣關係使然,讓筆者對它有相當高的期待,而正是這份期待、加上瞭解中華汽車以及母廠 MMC 對於 Grand Lancer 投入的心血之多,因此決定抱持著「愛之深、責之切」的態度面對這次試駕。筆者將在下一篇中,完整分享 Grand Lancer 的實際體驗,看看這位肩負勝利野望的戰士,如何打這一場不對稱的戰爭。

最近瀏覽車型

Mitsubishi
加入比較
Grand Lancer
67.2-81.2

比較清單

開始比較

取消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