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X
2,387
c.c.
轎車
1
車型
182.8萬
查看所有照片
18,895
2023
8月
1
「WRX」對於 Subaru 車迷而言,是什麼呢,是性能轎車?還是品牌經典?這款源自 Impreza 家族、在消費者心中奠定相當地位的車型,透過內外細節、動力調校等,化身日系性能代表之一,隨時間推演,採用 SGP (Subaru Global Platform) 模組化平臺打造的全新第 2 代 WRX,終於在 2021 年問世,繼日本、新加坡等地之後,臺灣市場在 2023 年 5 月迎來這款年度重磅新車。
總代理意美汽車規劃下,新世代 WRX 提供 2.4 Eyesight 單一「tS」車型等級,搭載與海外市場一致的 2.4 升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,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275 匹、最大扭力 38.2 公斤米,同時具備 Eysight 4.0 駕駛輔助系統。本次 U-CAR 試車組將透過試駕體驗,為網友解析,面對式微的性能轎車市場,新世代的 WRX 能否保有純粹的駕馭樂趣?對比 WRX Wagon 的差異化,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呢?
新世代 WRX 在外觀部分承襲家族化設計風格,配置引擎蓋上方進氣口、槍灰色烤漆大面積 6 角型水箱罩,LED 頭燈組整合晝行燈、方向燈及遠近燈雙模組,同時支援 SRH 主動式轉向、頭燈清洗器機能,不同於 WRX Wagon 訴求的精緻日系風格,WRX 在車頭並無鍍鉻飾條點綴,改以帶有些許越野、具侵略性的大面積防刮材質與進氣口造型取代,展現不同於過往 WRX 車系的跨界感受。
由車身側面看去,WRX 維持傳統 3 廂 4 門車型線條,C 柱快速向下的線條延伸至後車廂蓋及鴨尾擾流板,搭配微微上揚的窗框與後輪弧類爆龜板件,是筆者認為 WRX 掌握俐落身形的完美比例。車身尺碼部分,長寬高分別為 4,670 x 1,825 x 1,465 mm、軸距則為 2,675 mm,較 WRX Wagon 更顯低趴、短捷,也叫上一代車性略為放大。
本次原廠提供的試乘車為「晶綻黑」塗裝,在深色系視覺搭配下,包含車側下方的立體側裙、輪弧不規則防刮材質飾板,皆顯得低調不少,筆者認為整體的衝擊感也減少許多,呼應 4 門車型的「跨界」感受,因此 B 柱飾板改為塑料原色處理,並同步取消了窗框的鍍鉻飾條 ; WRX 搭載專屬 18 吋多幅式雙色切削鋁圈,整體造型相當匹配些許粗獷風格的車身線條,至於原廠配胎部分,則是採用 Dunlop 強調操控性能的 SP Sport Maxx GT 600 A。
初次見到 WRX 實車的瞬間,確實會被不同於傳統轎車、佔據大部分後保桿面積的防刮材質造型所震懾,原廠刻意透過立體咬花表面,融合立體導風口造型、後霧燈及反光片,強化不同層次的視覺感受,下方更鑲嵌雙邊雙出金屬排氣尾管,帶出性能為導向的產品訴求 ; 除了尾廂「內建」鴨尾線條之外,上方更配置獨立擾流尾翼,提供畫龍點睛的視覺感受,C 型 LED 尾燈組融合車側向後延伸的後輪弧類爆龜造型,廠徽下方透過黑色飾條營造類貫穿式燈組設計。
長期關注 Subaru 品牌的網友,肯定對於 WRX 感到不陌生,延續新世代家族風格的佈局,在訴求運動、性能感受的車型定位下,內裝以深色系為主軸,並且透過麂皮、皮質及車縫線相互堆疊,再加上霧面/鋼琴烤漆、碳纖維飾板搭配,車內頂蓬部分,不同於 Wagon 車型的淺色配置,WRX 以深色頂蓬強化車室空間視覺上的的一體性,且同樣擁有標準尺寸的電動天窗。
廣泛應用在 Subaru 家族車系上的 3 幅式方向盤,於細節上提供了平把設計、「STi」專屬字樣的差異化,實際操駕使用上盤徑適中,皮質與車縫線相互搭配,提供熱血的視覺效果之外,握感表現也屬實出色 ; 上方提供多媒體、Eysight 系統控制按鍵,後方則額外提供換檔撥片設計 ; 儀表板為雙環指針式搭配 4.2 吋資訊顯示幕,除了使用紅白配色強化性能風格之外,更賦有專屬「STi」刻印,判讀程度清晰易懂,唯獨並未隨海外市場換上 12.3 吋數位儀表,因此在科技、顯示豐富程度上稍嫌可惜。
WRX 中控臺上方配置了 11.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,呈現風格及操作方式與品牌其他車款無異,顯示畫質與流暢度符合原廠車機的審視標準,支援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,螢幕上方保留音量、空調溫度等少量實體按鍵,有助於專注路況的當下,進行調整,至於其他車輛之設定/資訊、Eysight 系統調整、恆溫空調細節等,皆整合在顯示畫面中,筆者認為,在未來車型改款/配備更新時,若是能補上海外市場提供的環景影像輔助功能,將有感強化 WRX 對於駕駛者停車、低速穿梭的友善程度及便利性。
中央鞍座前方提供 12V 電源、AUX-in、雙 USB-A 的電源供應插孔,兩側透過車縫線、皮質與大面積鋼琴烤漆飾板搭配,排檔桿為傳統式配置,後方提供電子手煞車的開關,而傳統車廠的 Auto Hold 功能,則是以「AVH 自動駐車」方式獨立顯示於 11.6 吋直立式多媒體螢幕中,行車模式的切換 (舒適/一般/Sport/Sport+/自訂),除了透過方向盤上方快捷鍵之外,還可以使用螢幕進行直覺化項目調整。
對比 WRX Wagon,WRX 前座同樣搭載強調包覆性、支撐感足的座椅設定,材質上更換為「熾紅縫線亮黑皮革」,透過麂皮搭配,強化乘坐止滑性,頭枕上方配有專屬「WRX」刻印,後座部分同樣提供空調出風口、兩組 USB-A 電源供應插孔 ; WRX 在音響系統部分,額外升級來自 Harman Kardon 的 11 具喇叭,實際聆聽感受,在低音、音場效果部分,確實較僅搭載 6 具標準喇叭的 WRX Wagon 更為立體、出色。
WRX 後座乘座表現方面,受惠於 2,675 mm 的軸距,以身高 182 公分的筆者示範,膝部空間約為 2 個拳頭的距離,頭部空間受限轎車造型,因此剩下約 4 個手指的距離,椅背角度並未提供如 WRX Wagon 般可調整的機能,但筆者認為搭配支撐充足的椅墊長度,仍能夠展現舒適為主的乘坐體驗。WRX 的後車廂在未傾倒的情況下,容積為 411 公升,透過 6/4 分離倒平後,平整性表現出色,並無明顯段差,但原廠尚未提供倒平後之容量公升數。
初次接觸這具 2.4 升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時,筆者便對低轉速 (約 2,000 轉) 即可觸發渦輪之最大扭力的調校,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,搭載在較 WRX Wagon 更輕盈的 WRX 身上,承襲可直覺提供駕駛輕快、不重拖的油門反應,最大馬力 275 匹在帳面數據上,雖然稱不上追求極致性能,但面對一般道路駕駛、中高速域的超車與再加速表現,皆展現相當充足的動力輸出表現。
發動引擎的瞬間,WRX 藏不住較 WRX Wagon 更強調運動感的設定,尤其是車輛低速行駛與怠速時,可感受到排氣聲浪在耳邊低沉的詠唱,或許這就是專屬於 WRX 的浪漫吧!而防火牆隔音、制震效果,甚至胎噪抑制表現,則如同 WRX Wagon 一般,發揮具預期中水準的表現。
WRX 在行車模式,提供舒適/一般/Sport/Sport +/自訂共 5 種切換,維持舒適性為主的底盤回饋,於傳統日系駕乘體驗中,保留幾分硬朗的懸吊表現。在彎道中的操控性,對比 WRX Wagon 則擁有更靈活的動態感受,除了車身配重提供的離心力之外,更能體驗出 SAWD 全時 4 輪驅動系統,是穩定車輛循跡性的關鍵 ; 配胎採用 Dunlop SP Sport Maxx GT 600 A 的基礎下,駕駛者能以較高的信心度,發揮 WRX 俐落的操駕體驗。
如同先前試駕 WRX Wagon 所帶來的出色印象,WRX 在煞車踏板的掌控,依舊維持相當綿密、線性的特點,在充足制動力道的前提下,提供駕駛與乘客好掌握的舒適體驗。而搭載的雙鏡頭 Eysight 4.0,筆者認為系統在作動上,仍屬同級品牌、車款中的優等生,包含啟用駕駛輔助系統的加減速、甚至是盲點、車道偏移警示皆擁有高精準度,PCB 預防碰撞自動煞車系統的實際體驗下,觸發的靈敏度較高,因此對於初次上手的駕駛而言,需要稍微調整並適應。
綜觀國內車壇,在轎車市場壓縮的趨勢下,WRX 是少數在產品歷史、動力數據等項目中,符合「性能」、「4 門轎車」、「品牌經典」等特質的車款,面對休旅車、旅行車級距崛起,原廠與總代理仍為臺灣汽車市場帶來具代表性及獨特性的車型,讓眾多車迷深刻的感受到「且買且珍惜」 ; 而本世代車型,對應市場潮流,加入不同以往的跨界元素,車輛本質「視覺」上的感受遠大於「體感」上的表現,全新風貌 WRX 市場接受度如何?將留給消費者解答。
WRX 進入全新世代,迎來大幅度的精進,然而售價相對以往,也出現相當幅度的成長,如此一來,除了考驗消費者願意購買的「信仰」之外,也面對相同價格帶,能夠選擇更多元化的車款產品。至於家庭取向優先的消費者,應該在僅有新臺幣 6 萬元的價差下,該選擇機能性較高的 WRX Wagon 嗎?WRX 確實提供更強烈的性能氛圍,接受與否,則需要親身體驗 ; 在市場「高稀有度」的條件下,筆者認為 WRX 仍將走出屬於自己的類跨界性能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