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4

1,998

c.c.

~ 2,998

c.c.

敞篷車

2

車型

305 - 372

修長車頭、低趴車身、動感的低腰線、雙座設定,是 BMW 旗下雙座小跑車 Z4 最具代表性的特色,但若是以命名淵源來看,Z 家族其實必須追溯回 1987 年法蘭克福車展上首演的 Z1,BMW 在經過多年開發研擬之後終於帶來全新的 Z1,並宣布將會進入量產。Z1 不僅是旗下首款以「Z」為名之車款,Z 字正是代表著德語中的 Zukunft,中文指的就是「未來」,因此當時負責開發的 BMW Technik GmbH 匯集工程師與設計師的大膽創意,賦予 Z1 相當前衛的造型設計,此外更俱備獨創的升降式車門,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之處。

Z 家族其實必須追溯回 1987 年法蘭克福車展上首演的 Z1,BMW 在經過多年開發研擬之後終於帶來全新 Z1。Z1 不僅是旗下首款以「Z」為名之車款,Z 字正是代表著德語中的 Zukunft,中文指的就是「未來」。

雙座設定的 Z1,以一具 2.5 升直列 6 缸雙凸輪軸引擎為動力核心,可輸出最大馬力 168 匹,變速箱則是搭配 5 速手排變速箱,加上獨特的造型之後,Z1 一推出便曾掀起一股話題,不過到了 1990 年代開始,由於全球經濟因素,讓市場上對於這類著重性能與外型的敞篷小跑車需求大幅驟減,因此 BMW 決定於 1991 年停產 Z1,就這樣 Z 家族第 1 款作品僅只擁有 4 年的壽命。

當時負責開發 Z1 的 BMW Technik GmbH.,匯集工程師與設計師的大膽創意,賦予 Z1 相當前衛的造型設計,此外更俱備獨創的升降式車門,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之處。

雖然 Z1 壽命不常,但是 BMW 卻沒有因此斷了 Z 家族的血脈,在 Z1 停產 5 年之後,BMW 於 1996 年再一次推出同樣採用雙座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小型跑車,並將其取名為 Z3,其不僅延續 Z 家族的香火,與 Z1 主要以德國國內販售不同,Z3 的策略設定讓此部雙座小跑車的魅力延燒全世界,同時擔綱 007 系列電影 Golden Eye 黃金眼中,男主角 James Bond 的座駕之後更讓 Z3 一砲而紅,也為 BMW 帶來不少訂單。

Z1 停產 5 年之後,BMW 於 1996 年再一次推出同樣採用雙座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小型跑車,並將其取名為 Z3,其不僅延續 Z 家族的香火,與 Z1 主要以德國國內販售不同,Z3 的策略設定讓此部雙座小跑車的魅力延燒全世界。

1996 年誕生至 2002 年停產期間,Z3 前前後後提供包含 1.9 升、2.0 升、2.2 升 2.5 升 2.8 升 3.0 升與 3.2 升相當多元之動力搭配,甚至還將當時 E36 世代與 E46 世代 M3 的動力核心植入,衍生出擁有超過 300 匹最大馬力的 M Roadster/M Coupé。

1996 年誕生至 2002 年停產期間,Z3 前前後後提供相當多元之動力搭配,甚至還將當時 E36 世代與 E46 世代 M3 的動力核心植入,衍生出擁有超過 300 匹最大馬力的 M Coupé (左) 與 M Roadster (右) 。

2002 年 Z3 的生產正式畫下句點,很快的 BMW 便於同年巴黎車展上帶來其後繼車種:第 1 代 Z4,並於同年年底即進入市場展開販售。在車型定位上,雖然 Z4 仍然採用雙座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定,並且與 Z3 一樣擁有修長車頭、短截車尾與低扁車身的運動姿態,不過 BMW 讓 Z4 的車長與車寬全面增長,以提供更高的實用性,同時又能維繫 Z 家族的一貫跑格,車型規劃上則是分成底盤代號 E85 的軟頂敞篷車型,到了 2005 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才推出底盤代號 E86 的 Coupé雙門硬頂跑車型。

2002 年 Z3 的生產正式畫下句點,很快的 BMW 便於同年巴黎車展上帶來其後繼車種:第 1 代 Z4,並於同年年底即進入市場展開販售,並與 Z3 一樣擁有修長車頭、短截車尾與低扁車身的運動姿態,車尾則是透過類似截尾式設計的概念,讓 Z4 擁有敏捷靈活的姿態,外擴飽滿的後輪拱則是將暗藏的性能具體呈現。

在外型設計部分,由當時 BMW 設計總監 Chris Bangle 主導之下,首代 Z4 的造型獨樹一格,車頭上以相當修長、向前突出的車鼻打開氣勢,接著在輔以圓潤飽滿的鈑金塑型,搭配獨特的扇形頭燈組,首代 Z4 呈現別開生面的設計思維,而到了車尾則是透過類似截尾式設計的概念,讓 Z4 擁有敏捷靈活的姿態,外擴飽滿的後輪拱則是將暗藏的性能具體呈現。

歷經 2006 年微幅升級、到 2008 年停產之前,第 1 代 Z4 陸陸續續一共提供至少 8 款搭載不同動力之車型,其中入門的 Z4 2.0i 可提供 150 匹最大馬力,而旗艦車型 Z4 3.0si 搭載一具直列 6 缸引擎,可提供出 261 匹最大馬力,除此之外,原本以 Z3 為基礎的 M Coupé則跟隨著世代更迭,而轉換以 Z4 為基礎限量打造,並植入 M3 上面那具 3.2 升直列 6 缸引擎,使其繳出 330 匹最大馬力。

原本以 Z3 為基礎的 M Coupé則跟隨著世代更迭,而轉換以 Z4 為基礎限量打造,並植入 M3 上面那具 3.2 升直列 6 缸引擎,使其繳出 330 匹最大馬力。

2008 年末 BMW 先行公佈大改款 Z4 廠圖與各項資訊之後,底盤代號 E89 的第 2 代 Z4 隨即在 2009 年底特律北每車展上正式首演,車型依然保留雙座前置後驅設定,不過原本的軟頂敞篷已更改為電動硬頂敞篷配置,而於造型設計上,改由兩位女性設計師參與主導設計的新世代 Z4,從頭至尾有著大幅度進化,並且相當講究立體線條,來呈現出更加細膩現代的視覺美感,即便仍留有長車頭短車尾的傳統影子、車頭上也還是俱備雙腎水箱護罩,不過引擎蓋與前保桿卻分別拉出一道道充滿力量的流暢線條,尤其是前保桿與第 5 代小改款 3 系列相似的 V 型線條,更能展現出跑車的俐落風格,而更加寬扁放大的水箱護罩則是強化侵略意味。車尾不論是保桿或是尾燈也洗去前代車款的復古特殊風情,而是換上加以圓潤修飾的造型,並導入家族化的尾燈導光條。

底盤代號 E89 的第 2 代 Z4 隨即在 2009 年底特律北每車展上正式首演,車型依然保留雙座前置後驅設定,不過原本的軟頂敞篷已更改為電動硬頂敞篷配置,而於造型設計上,改由兩位女性設計師參與主導設計的新世代 Z4,從頭至尾有著大幅度進化,並且相當講究立體線條。

車室設計方面,新世代 Z4 相較於舊款也是有大幅度的進步,儀錶板、方向盤中控台全面更新之外,中控介面整體也更朝著駕駛導向而設定,更重要的是 iDrive 控制系統也首度導入於 Z4 車系當中,另外於座艙內 Z4 也採用 3 Series Convertible 車型首見的 Sun Reflective 隔熱科技,能明顯降低敞篷車因陽光照射後的高溫現象,讓座艙的舒適程度更加提升。

新世代 Z4 相較於舊款也是有大幅度的進步,儀錶板、方向盤中控台全面更新之外,中控介面整體也更朝著駕駛導向而設定,更重要的是 iDrive 控制系統也首度導入於 Z4 車系當中。

傳動系統部份,第 2 代 Z4 發表之初全面搭載直列 6 缸引擎,並依排氣量與增壓系統有無之差異,規劃出 2.5 升自然進氣的 Z4 sDrive 23i、3.0 升渦輪增壓技術的 Z4 sDrive 30i 與 3.0 升雙渦輪增壓技術的 Z4 sDrive 35i 等三款動力版本,分別可輸出 204 匹、258 匹與 306 匹等不同動力性能,變速系統部份,Z4 sDrive 23i 與 30i 各自提供 6 速手排與 6 速自排兩款變速箱設定,動力旗艦 Z4 sDrive 35i 除了六速手排變速箱外,還可選配以 M3 M-DCT 變速系統為基礎進行修改的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。

第 2 代 Z4 發表之初全面搭載直列 6 缸引擎,並依排氣量與增壓系統有無之差異,規劃出 2.5 升自然進氣的 Z4 sDrive 23i、3.0 升渦輪增壓技術的 Z4 sDrive 30i 與 3.0 升雙渦輪增壓技術的 Z4 sDrive 35i 等三款動力版本。

而在 2009 年底,為了提供更加強大的性能給消費者選擇,BMW 推出了 Z4 sDrive35is 車型,在修長的引擎蓋之下,所搭載的是以原有 sDrive35i 之 3.0 升缸內直噴直列六缸引擎修改而來的進化版本,搭配雙渦輪增壓系統以及優化調校之後,最大馬力由 Z4 sDrive35i 的 306 匹最大馬力,一舉擴充至 340 匹最大馬力,變速系統則搭配 Sport Automatic 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系統,同時還將 M 款主動式懸吊系統列入標準配備當中,並且還可以選配套上性能風味更為濃烈 M Sport Package 外觀套件,Z4 sDrive35is 成為車系當中最為剽悍的性能旗艦車款。

2009 年底,為了提供更加強大的性能給消費者選擇,BMW 推出了 Z4 sDrive35is 車型,並且還可以選配套上性能風味更為濃烈 M Sport Package 外觀套件,Z4 sDrive35is 成為車系當中最為剽悍的性能旗艦車款。

此外在節能趨勢之下,BMW 在 2011 年新發表的 TwinPower Turbo 直列 4 缸引擎,於 2011 年中旬也正式導入至 Z4 車系當中,並新增出 Z4 sDrive20i 以及 Z4 sDrive28i 兩款車型,取代原搭載 2.5 升直列六缸自然進氣的 Z4 sDrive23i,和 3.0 升渦輪增壓的 Z4 sDrive 30i,Z4 sDrive20i 可輸出最大馬力 184 匹,Z4 sDrive28i 則是擁有 245 匹最大馬力。

BMW 於美國底特律車展上,正式發表了第 2 代 Z4 車系的小改款車型,除了車身細節的修改之外,另將 Hyper Orange 及 M Sport Package 這 2 種套件加注其身,本次 Z4 小改款最大的變化,是新增 Z4 sDrive18i 車型,其動力配罝沿用原 sDrive20i 的 2.0 升直列 4 缸汽油引擎,另導入 TwinPower Turbo 雙渦流增壓技術,最大輸出馬力為 156 匹;相較於原本擔當入門車款的 sDrive20i,最大馬力由 184 匹下調 28 匹,取代 sDrive20i 成為 Z4 小改款的入門車款;在變速箱配置上,BMW 原廠為 Z4 sDrive18i 提供兩款變速系統選擇,包含了 6 速手排以及 8 速自排變速箱。

第 2 代 Z4 車系的小改款車型於 2012 年 12 月底首度現身,除了外觀及內裝配置上的更動外,並追加 Hyper Orange 及 M Sport Package 選配套件,另外並新增了 Z4 sDrive18i 入門車型,國內則於 2013 年 4 月正式導入。

2018 年 8 月 24 日,BMW 原廠正式在 2018 美國加州圓石灘車展(Concours d’Elegance)發表第 3 代 Z4,新車一如先前預告改回軟頂敞篷設計。原廠代號 G29 的第 4 代 Z4,最早是於 2017 年 8 月美國圓石灘古董車展,亮相大改 Z4 之概念雛形 Concept Z4,2018 年則再次於圓石灘車展舞臺上,正式發表量產版,而與 BMW 展開合作的 Toyota 集團新一代 Supra,也與 Z4 共用底盤、並搭載源自 BMW 的動力單元。

BMW 正式在 2018 美國加州圓石灘車展發表第 3 代 Z4,新車一如原廠先前預告改回軟頂敞篷設計。

第 3 代 Z4 量產版的車頭造型,並未如 Concept Z4 般銳利,頭燈塑型相較概念車修飾的較為圓潤、面積也較小,但燈組內 BMW 原廠則強調採用 Adaptive LED 主動式轉向頭燈、並且在遠光燈組採用矩陣式科技。下方氣壩處則與概念車不同,M40i 車型雖然氣壩面積大小相較概念車較小,但透過運動化的大型進氣口與下擾流,一樣彰顯著身為 MPA 車型的動感體態。

量產版第 3 代 Z4 的車頭造型,並未如 Concept Z4 般銳利,頭燈塑型相較概念車修飾的較為圓潤、面積也較小,車頭的雙腎型水箱護罩與概念車同以寬扁、5 角型的腎型,形塑出霸氣的格局。

車側也可看出維持歷代以來的長車頭、短車尾設定,但一改現款的硬頂敞篷、新一代重新擁抱軟頂敞篷,車側鈑件則透過楔型設計,讓車身腰線一路由前葉子板處往後上揚延伸至車尾,配合前葉子板處大面積「Air Breather」導流鰭孔連接上下兩處車側鈑件肌理線條,大面積鰓孔鰭片處還有 3 道橫置的立體折線,皆形塑出 Z4 的動感特質。

車尾部分,車側上方的肩線向後延伸與 L 型 LED 尾燈組連成一氣,尾箱蓋上的雕塑造型,則形塑出相當立體的小鴨尾,鴨尾處則植入 LED 第 3 煞車燈,雙座的後方則有銀色飾蓋點綴的防翻滾保護裝置。

第 3 代 Z4 車側上方的肩線向後延伸與 L 型 LED 尾燈組連成一氣,尾箱蓋上的雕塑造型,則形塑出相當立體的小鴨尾。車尾下半部的立體線條,採用兩側具倒 L 型鰭孔的下保桿,下方處還有兩側矩形的排氣管,整體輪廓有接近新一代 8 Series 之感。

內裝部分,量產版 Z4 並沒有像 Concept Z4 採用分區座艙概念,而是僅以同色的中控臺鋪陳。空調面板與鍍鉻點綴出風口造型,則遵循新一代 X5、8 Series 以降的設計語彙,將空調系統與音響按鍵化繁為簡,下方的音響介面也為簡約的一橫排設計。內裝介面上則採用大改款 X5 以降的 iDrive 7.0 介面,將成為品牌繼 X5、8 Series 之後第 3 款採用 iDrive 7.0 的量產車,並具有 10.25 吋全數位儀表、以及中央 10.25 吋 iDrive 觸控螢幕配置。新車也同步提供「您好 BMW!」聲控助理功能,讓使用者可透過口語化指令操作空調、導航等功能。

量產版 Z4 並沒有像 Concept Z4 採用分區座艙概念,採用完全不同的色調區分駕駛座椅及乘客座,而是僅以同色的中控臺鋪陳。
第 3 代改回軟頂敞篷設定,並可搭載車內環艙氣氛燈與 Harman /Kardon 環繞音響系統,提供不同於以往 Z4 車系的豪華氛圍。

動力與車身傳動系統部分,BMW 原廠強調大改款 Z4 在採用 CLAR 模組化平臺下,礽有著品牌一貫的 50:50 車身配重比例,並採後輪驅動設定。國內則是於 2019 年 5 月導入 Z4 sDrive 20i Sport Line、以及 Z4 M40i 雙車型,售價分別為 279 萬元、370 萬元。

sDrive 20i Sport Line 搭載 2.0 升直列 4 缸渦輪增壓引擎,可輸出 197 匹、32.6 公斤米的最大動力,時速 0 至 100 公里加速成績為 6.6 秒; M40i 則使用 3.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,可在 5,000 時輸出 340 匹馬力,1,600 轉時供應 5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,只需 4.5 秒就能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。兩種動力車型皆標配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變速箱。

圖為 M40i 車型引擎室。

比較清單

開始比較

取消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