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X
0
c.c.
運動休旅車
3
車型
348 - 638萬
查看所有照片
36,150
2022
4月
27
iX xDrive50 交車 1 周,我已經開了超過 1,000 公里。
汽車產業進入電動車世代之後,iX 這款車代表 BMW 面對新時代的所有答案。iX 的產品力,不管是動力、駕駛體驗,當然包含了輸出給駕駛的動力感受,還有操控、車輛對於道路行駛的回饋;乃至於座艙內,資訊娛樂系統的介面與使用者體驗,當乘員進入車內,對於車室用料、質感、氛圍、空間、機能等等,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。
而 iX 的誕生,等於是 BMW 給了消費者下一個世代產品的清晰樣貌,給予 Tesla 一個強而有力的回應,包含了產品力與產品價格。
尤其我會特別提到產品價格,以相同車格級距而言,iX 車身大小與 BMW 產品線當中的 X5 相當,但 BMW 拋下產品價格定位的包袱,拋下過去油車以動力論斤秤兩的邏輯,iX 開出 320 萬、390 萬的售價,比起 X5 更為超值的價格設定(X5 價格帶為 294~382 萬),直接回擊了 Tesla,代表 BMW 真正推出能夠一款與 Model X 在各個面向都具有競爭力的產品。
某個程度來說,我打從心裡感謝 Tesla,若不是 Tesla 橫空出世,傳統車企進化速度實在太慢。就算 Tesla 已經攻城掠地,傳統車企要嘛輕忽 Tesla 的挑戰、沉浸在過去燃油車帶來的成功;要嘛還在擔憂商業模式被打破而抗拒,推出的電動車還在打假球。隨著 Tesla 的成功,傳統車企就算已經覺悟,尚有應對不及的窘況需要排除。BMW 是最先醒來的車廠之一,而且也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一局的競爭。
先來看一下 iX 在外觀內裝部分,我覺得可以值得一提的重點。像造型我就不多著墨了,美醜見仁見智,但我覺得 iX 外型上相當具有未來感,雙腎型水箱護罩等部分,也保留了 BMW 傳統的家族元素。
簡單而言,我自己覺得近期 BMW 新世代的造型,都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「實車看起來比照片來得好看」。相信許多讀者可以直接到展間看看,或者過一陣子在路上瞧見 iX 的身影,看看是不是認同我的觀點。
至於車身尺碼部分,iX 長寬高為 4,953x1,967x1,696mm、軸距為 3,000mm,與 G05 X5 的 4,922x2,004x1,745mm、軸距 2,975mm 相當,iX 大抵上同樣是大型 SUV 設定,只是車長與軸距較 X5 長、車高則是與 X6 相似。
走進車室之前,智慧 Comfort Access 系統就會自動點亮車外迎賓燈、並將自動車輛解鎖。甚至現在 iX 搭載 BMW 手機數位鑰匙 2.0 功能搭配 UWB 技術,帶著 iPhone 不用將手機對著門把感應,人走近車輛同樣會自動解鎖;進入車內也可用 iPhone 取代傳統鑰匙發動車輛,相當便利;交車時也配有數位卡片鑰匙、同樣能取代傳統鑰匙的功能。
我覺得 iX 的車室內用料、質感相當具水準,而且國內標配水晶套件超級加分。iX 也是 BMW 旗下首款將座椅調整鈕放在門板上的車系,這樣的設計邏輯類似 Mercedes-Benz 車款,而且就連座椅記憶功能也是水晶套件的一部分,將記憶 1/2、SET、座椅調節選單等四個功能按鈕放在同一塊水晶上,可說是相當精巧的工藝,按鈕安排的位置邏輯上也相當人性化。
內裝焦點就是 BMW 新一代 iDrive 8.0 駕駛介面,包含 12.3 吋數位儀表與 14.9 吋中控築構的曲面一體式雙螢幕,加上面積超大的 HUD 抬頭顯示器,都帶來有別於現行世代 BMW 車款的感受。至於造型獨特的 6 角型方向盤,其盤徑相當大,沒有不好用,但我個人不太喜歡,方向盤轉動起來的感受也相當輕手。
而 iX 的整個前艙可發現 BMW 設計新一代駕駛介面時,朝向「減法」的思維在打造,原廠溝通的名詞是「Shy Tech 隱形科技」,不知道這部分是不是師法 Tesla,將不必要的按鈕就盡量減少,像過去 BMW 車款經典的「1 到 8」按鈕就不見了。在方向盤上的駕駛輔助系統操作按鍵也大幅簡化,而駕駛輔助系統啟動時、會在抬頭顯示器顯示所使用的模式,不過顯示的時間我認為有點太長。
系統方面,我個人認為 iDrive 8.0 系統本身稱不上好用,佈局邏輯凌亂。還好原廠把最重要駕駛有關的項目,以「三條線」這樣一個漢堡選單的模式,在中央扶手的木質飾板上設置了按鈕。
所以這樣我才發現到,原來如此!車內許多地方可觸發 sub-menu 的「三條線」 無所不在,可說是減法思維下的重新佈局,車內總計有 4 個地方可觸發方塊狀的 sub-menu,4 個「三條線」對應包含座椅、車外燈光、車內燈光、駕駛與行車輔助等 4 大類功能。我個人認為不錯、蠻直覺,比起在 iDrive 8.0 系統本身裡面尋找容易。
sub-menu 雖然再深入一層的功能非常多,但各大類最常用的幾個項目、會跟方塊同樣出現在第一屏,這個設計不錯。
擴增實境的導航指引很炫,實用性也很高,只可惜只有中央 iDrive 螢幕會顯示,不像 Mercedes-Benz 還會顯現在 HUD 中。
BMW 的 360 度環景影像等相關輔助資訊,原本就是業界最高水準,解析度高,即便是燈光昏暗,類似 HDR 的運算,昏暗部分的細節也能清楚呈現。而且例如在小巷內穿梭,雷達偵測到靠近障礙物,會自動切換成環景視角、系統主動出現時機掌握的很好。
另外,環景鏡頭只要一遇到下雨,就會有我原本很困擾的鏡頭髒汙;但後來發現 iX 原來鏡頭有清潔功能,而且不像 Taycan 只有後面,iX 是前後鏡頭都可以清洗。
而 BMW iX 的自動停車輔助相當厲害,我第一次覺得有實用性,螢幕中選好倒車入庫或路邊停車的格位後,iX 就會很迅速的將車輛停妥,方向盤、排檔、油門煞車的調整在過程中全部自動完成。另外,可記憶最後 50 公尺路線的自動倒車輔助很實用、尤其 iX 車身尺碼不小,像有天去 TVBS 地球黃金線錄影,iX 在彎曲狹窄的防火巷車道也能記憶路線,直接幫助我倒退而出。
細節方面,iX 像前後車門開啟都採按鍵式,但實際上前後門板的下緣在置物區還有傳統機械式把手。無窗框車門的開關聲我覺得質感不好,像我有朋友還另外選配自動吸門,之後可以比較看看選吸門有沒有改進。前座頭枕的金屬框設計我覺得不好,身形矮小的乘客會碰到頭。
至於空調出風口可調方向、也可關閉,這我覺得相當方便,比起 Model 3 或 Taycan 要在螢幕中切換容易多了。至於電控全景玻璃車頂的效果不錯,不論透明與不透明,都不曬。
而 iX 車室內的空間真的很寬敞,完全發揮純電動車平臺的優勢,像前座 2 個座位中可穿透,而且前座真的很大、很舒服,甚至前座椅被調整幾乎可以往後躺平、很厲害。甚至我開了 1,000 公里才發現原來有駕駛座按摩椅這個功能,虧大了!
後座部分空間也很大,只可惜全車車頂都沒握把。另外後座椅背有點直,也沒有辦法調整,這是很多 BMW 車款的特色,像我身邊有許多朋友最後因為家人對於後座椅背過直、而否決購買 BMW。
後座未傾倒前的後廂容積公布為 500 公升,看似不太大,但 2 套球具輕鬆擺入。底板下方還有置物空間。
一坐入駕駛座啟動 iX,我認為 iX 的啟動音效相當令人振奮。iX 也可以調整虛擬聲浪,BMW 有邀請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配樂大師 Hans Zimmer 製作聲浪音效,但目前還沒有上線,未來將透過 OTA 直接下載至車內。
動力方面,iX xDrive50 多達 523 匹的最大馬力、78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,加上可在 4.6 秒內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,動力當然沒話說,而且加速上完全感受不到 iX 的尺碼與重量,還需要追求更快嗎?我個人認為是不需要了。
而 BMW 對駕駛體驗的自信,也體現在 D 檔和 B 檔的設計上,iX 不像許多其他品牌的電動車設有動能回收調整撥片,而是像 Taycan 一樣沒有配置撥片。
我後來發現 iX 的 D 檔與 B 檔,都超級好用。D 檔雖然有分為主動式、強、中、弱共 4 段可調,但基本上維持在主動式體驗就相當好了,完全不需要去切其他的強、中、弱,D 檔狀態下的滑行體驗更油車油門反應相當接近。
至於 B 檔其實就是 One-Paddle 單踏板模式,同樣超級好用,其減速力道夠,在市區時可以藉由很細膩的節奏、利用油門踏板控制車速,幾乎完全不需去使用煞車踏板,絕大部分時間 B 檔就能一次包含油門與煞車功能。
而國內導入的 xDrive50 首批車,都需在 390 萬的基礎上、額外強制加價 12 萬選配後軸轉向與前後軸氣壓懸吊。
這兩項我個人認為反倒對 iX 的操控大加分,像後軸轉向就有效縮短 iX 的迴轉半徑,操控上的動態也會更為精準。而前後軸氣壓懸吊,開起來舒適性比沒搭載的 xDrive40 更高,更有助於操控,而且還可以升高或降低車身。
至於駕駛模式調整,老實說這中間的差距感受不太出來,Sport 運動模式沒有更運動,原本預設的 Personal 個人專屬模式就很運動:至於 Efficient 節能模式感覺不出來節能,倒不如關掉冷氣比較直接。
駕駛輔助方面,我本來就對於 BMW 的 Personal CoPilot 駕駛輔助系統評價很高,這有一部份是因為我先前擁有過 G11 730i、所以相當熟悉。但我已沒擁有 BMW 超過 1 年,中間改用像 Porsche、Tesla 其他品牌的介面,這次購入 iX 則是再重新使用新世代的 BMW Personal CoPilot。
像 Tesla 的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,我覺得很好,但它常常跳出的警示聲很吵。而且若沒選配 FSD 的 Tesla,只要打方向燈、換車道,AutoPilot 就得重新操作打開;傳統車廠的打完方向燈反倒不用重新設定,我覺得比較好。
回到 iX 的表現來看,它這次改為 ACC 的距離不能隨時在方向盤上改變,而是要進到 iDrive 系統內調整,我覺得這項改變「見仁見智」,但卻也足見 iX 的「減法思維」超級落實。車輛在駕駛輔助資訊的提供,則可主要以 HUD 上面的顯示一目了然,包含 3D 道路虛擬實境的顯示。
iX 現在這套 5AU 駕駛輔助系統的 ACC 在使用時,我一開始用,發現除了跟正前方的車之外、也會受到旁邊車道影響,很奇怪。後來找出原因,設定裡面有一項「避免右側超車」,預設值沒有勾選,這在臺灣會有嚴重實用性問題,我覺得業務員如果明瞭這件事,應該記得交車時幫車主改掉這個設定,否則這樣的 ACC 設定臺灣根本就不能使用。
在 iX xDrive50 的電氣性能表現部份,除了有著可用容量 105.2kWh(實際容量達 111.5kWh)的鋰電池組,然後 523 匹的性能很讚之外,有關續航里程與耗能表現部份,由於我們還沒用正式的「標準流程」進行測試,但我可以用幾段我在破千公里的長里程經驗,來跟大家分享 iX xDrive50 在續航、耗能、還有充電體驗的表現。
我從臺北開到花蓮和平台泥 Daka 園區進行 DC 直流電充電,抵達時為早上 8:33、剩餘電量為 57%,接著我插上台泥 Daka 快充站的 CCS1 充電槍後,去上廁所、並順便買咖啡;結束充電時間為 8:51,在這樣約 18 分鐘的時間充到 78%,等於充了 21%,台泥充電樁面板上顯示為 23 度(kWh)、金額為 286 元,而因為度數沒有小數點,所以若以 286 元回推、應該是充了 23.8 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Daka 的充電設備是氣冷槍,最大電流 200A,所以在採用 400V 系統的 iX 上面,充電功率最高只會到達 80kW,所以充電速度並沒有很快。
接著我從花蓮 Daka 繼續南下、一路往臺東鐵花村前進,沿途路段我大部分都正常速度行駛,包含蘇花改、蘇花公路、花蓮市區道路、台 11 線海線往臺東等路段,其中我在臺東成功稍作停留買東西吃,並在車上吹冷氣。
部份路段我遇到下雨,先天上其實雨天不利於電動車能耗。另外,有時候我也是小飆一下,或者不留意時會開太快。抵達臺東鐵花村時,旅程電腦顯示開了接近 210 公里,最後電量剩下 46%,等於從花蓮 Daka 開到臺東鐵花村的過程中,電量用掉了 32%,中控臺甚至還顯示花蓮 Daka 開到臺東鐵花村這趟 210 公里的能耗為 6km/kWh,以 2.5 噸的電動休旅而言相當亮眼。換算下來,滿電真的續航里程可以破 600 公里,可以挑戰 650 公里看看。
回程北上的過程,我想特別提一下隔天在晚上 18:37 從宜蘭礁溪出發北返臺北時,當時電量只剩 10%、預估續航里程 49 公里。
那天因為國內疫情急遽上升的因素,導致周日宜蘭遊客量降低、車流量減少,所以原訂周日 15:00~20:00 的高乘載管制提早解除。有趣的是,設定完車上 iDrive 導航後,卻發現它建議的路線都是叫我走台 9 北宜公路、並沒有走高速公路的選項,我猜可能導航偵測到我車上只有 1 人、考量到原先高承載管制所做出的路線判斷,若真導航是如此判斷,那這套導航真的很聰明,但還需進一步實驗來驗證。
回程路上我依舊是選擇走較快的國 5 高速公路,出了雪隧、還有一段上坡路段。而過了彭山隧道開始下坡,這時電量剩下 5%,但沿途接著都是下坡,所以我不會很擔心,而且中途陸續有下坡回充、電量一度跳回 6%。
最後我抵達 U-POWER 內湖行忠站時,行車電腦顯示從礁溪到內湖這段路開了 42 公里,最終電量還有 5%、續航里程最後還有剩下 35 公里,等於累積行駛 42 公里與剩餘預估 35 公里,比起原先礁溪顯示剩餘的 49 公里、還多增加了 28 公里。
抵達 360kW U-POWER 內湖行忠站快充時,我發現 iX 車內還有充電的燈光呼吸秀、蠻炫的。
而由於 iX 車輛是採用 400V 系統,就算搭配搭配業界最高的液冷槍最大電流 500A,但它的最大充電功率就只有 200kW,因為這是 400V 系統車輛的天花板,沒辦法再高了。若搭配的是氣冷槍、尤其是一般最大電流僅 200A 的氣冷槍,更慘,就會只有 80kW。
那我在這邊充電時因為是 5%低電量,所以當時車輛電池電壓其實不到 400V,可能是 370V、380V,200kW 充電功率是理論值,實際上會低一些(當天大概 187~197kW 左右)。
而我在 U-POWER 內湖行忠站這邊補電 10 分鐘,就總計補進了 27%、約 33 度(kWh)的電量,儀表板顯示增加的續航里程增加約 227 公里的續航、超過 200 公里,可以說相當實用!
當然,這次我只是測試短時間快速補電的情境,之後會再完整測試不同電量充到滿的時間、充電曲線,之後我們會再跟大家公佈。
最後,我來跟大家談談 iX 車系目前車型選購的看法。我的認為是,不要因為現在 iX xDrive40 能夠可以比較早交車、就改買 xDrive40。
xDrive50 雖然車價比較貴,目前是多出 70 萬,但以「價值」來說,我認為 xDrive50 大勝 xDrive40,甚至 xDrive50 可說相當超值。
以操控而言,xDrive50 首批車強制加配的氣壓懸吊、後輪轉向,我認為是大大加分。而對比 xDrive40 與 xDrive50 的動力,xDrive40 為 326 匹、xDrive50 為 523 匹,雖然日常使用兩者皆綽綽有餘,但 xDrive50 就像是「財富自由」的人能充足餘裕靈活運用資金一般,隨時都有更高的彈性來輸出動力。
iX 車系本身就價格而言,我覺得是原廠因應 Tesla 壓境的壓力下,怕賣不動,而誕生出來的「超值」產品。但目前隨著 iX 車系在全球熱賣,我相信原廠應該會針對價格有所調整。
像我預期目前嚴重缺車的 xDrive50 接下來應該會漲價,現在就買到的我、可說真的幸運。而我認為原廠未來若要避免 xDrive50 累積接單量太多難以交付,可以做的就是增加 xDrive40 電池容量、讓續航能到 500 公里的門檻,縮小 xDrive40 與 xDrive50 的差異,這樣選 xDrive40 的價值與接受度,才有可能更高。
BMW 汽車好業代
大家好,我是簡欣宜,您的BMW專業顧問。 五年的汽車銷售經驗讓我深知,買車不僅是一筆交易,更是一段關於夢想與信任的旅程。 在這裡,您不會感到任何壓力或拘束,我願意用最真誠的態度為您解答每一個問題,陪伴您找到最適合您的座駕。 從初次接觸到最後交車,我將全程為您提供細緻周到的服務,讓整個過程充滿溫馨與喜悅。 選擇BMW,選擇一段難忘的體驗;選擇簡欣宜,讓這段旅程充滿溫度與關懷。 **與我聯繫,開啓您的BMW之旅,我將以真誠和專業為您護航。**
【買BMW好幫手0938-991808真金不怕火煉,服務最懂您的心】❤️ 大家好,我是BMW台北尚德 寶馬歐爸-李玄璸 26歲踏入車業,目前已在雙B資歷超過10年、累積超過數百位客戶朋友的肯定。凡事親力親為的服務態度,讓玄璸獲得許多車主的口碑推薦,服務多年下來更是獲得BMW最高榮譽 M power 銷售菁英合格認證、熟稔BMW產品的「寶馬歐爸」!若您有考慮購入BMW品牌車款的需求,不妨和玄璸聊聊~或許讓您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喔☺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