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與 2 Series Coupé做出明顯區隔,M2 雖然沒有用上 M3/M4 的超大型雙腎直立水箱護罩,但依舊在其雙腎造型「做文章」,導入專屬的雙腎型橫柵式水箱護罩。
國內車型也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,其融合在前保桿暴龜中的雙眼式頭燈造型、則是向經典車系 BMW 2002 致敬。
除了肌理線條極度向外延伸,整體車身則維持長車頭、短前後懸、短車尾的 BMW 經典 M 家族雙門跑車姿態。而為與 2 Series Coupé做出明顯區隔,M2 雖然沒有用上 M3/M4 的超大型雙腎直立水箱護罩,但依舊在其雙腎造型「做文章」,導入專屬的雙腎型橫柵式水箱護罩,塑造 M 高性能車型的專屬外觀特徵。前保桿處的方形大面積下氣壩與兩側進氣口,則強調極致的空氣力學與冷卻效能導向。國內車型也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,其融合在前保桿暴龜中的雙眼式頭燈造型、則是向經典車系 BMW 2002 致敬。而且相對 M240i 而言,M2 的高原式引擎蓋凸起肌理更加明顯,向 E46 M3 致敬的意味相當濃厚。
車側肌理線條極度向外延伸,整體車身則維持長車頭、短前後懸、短車尾的 BMW 經典 M 家族雙門跑車姿態。足下則採用與 M3/M4 相同尺寸的前 19 吋、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 M 輪圈。
新世代 M2 也有著品牌新世代車型的平整化車門把手,並搭配無窗框車門與車尾經典的 Hofmeister kink 經典後窗摺角,足下則採用與 M3/M4 相同尺寸的前 19 吋、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 M 輪圈,並提供筆者試駕的黑色、或是雙色選擇。車尾則有向 2002 致敬的燻黑 LED 尾燈、與車頭呼應的乖張後保桿造型,並有結合轉屬排氣系統與電子閥門的四出黑色高光澤排氣尾管。不過列為選配的 M 碳纖維車頂,國內需以 17.8 萬單項選配、或搭配選配價 82 萬的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能擁有。
車尾則有向 2002 致敬的燻黑 LED 尾燈、與車頭呼應的乖張後保桿造型,並有結合轉屬排氣系統與電子閥門的四出黑色高光澤排氣尾管。
內裝科技界面煥然一新,整體資訊判讀更加全面
內裝部份,一如先前已更新的 2 Series Coupé,大改款 M2 換搭與小改 3 Series 相同的 12.3 吋數位儀表、14.9 吋中央觸控螢幕,雙螢幕為一體式相連曲面設計,並採用最新世代的 iDrive 8 系統,也將空調控制面板取消而整合在螢幕內。而大改款 M2 身為 M Power 車款的獨特之處,除了配有 M 專屬 HUD 抬頭顯示器,過往 M 車款的換檔指示燈在 12.3 吋數位儀表中也以全新視覺呈現,中控 14.9 吋螢幕更可以專屬的 Widgets 顯示即時的輪胎狀況。M 專屬 HUD 抬頭顯示器則可顯示,包含轉速等動態所需資訊。
如先前已更新的 2 Series Coupé,大改款 M2 換搭與小改 3 Series 相同的 12.3 吋數位儀表、14.9 吋中央觸控螢幕,雙螢幕為一體式相連曲面設計。
12.3 吋數位儀表,在 Track 模式下,有專屬的布局畫面顯示。
12.3 吋數位儀表在一般模式下,也支援包含手機地圖投影、模式 Set Up 顯示、引擎渦輪與水溫顯示、跑車模式儀表、動態 G 值、還有媒體音樂等畫面。
中控 14.9 吋螢幕更可以專屬 Widgets 顯示即時的輪胎、引擎狀況;並可以自動調整內容顯示跑車模式儀表;還有便利的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。
國內車型在內裝部分除標配 M 車況抬頭顯示器,也搭載 M 縫線安全帶、M 光影車門飾板、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、M SETUP 車輛動態設定等 M 專屬設定,不過方向盤為 M 專屬縫線真皮方向盤含換檔撥片,具有 M1/M2 快捷鍵、還有中央的紅色啟動鍵,但標配的方向盤並沒有碳纖維飾板,同樣需選配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會搭載。
方向盤為 M 專屬縫線真皮含換檔撥片,具有 M1/M2 快捷鍵,還有 M Power 家族常見的下方簍空設計。
M 車況抬頭顯示器,除可顯示 M 專屬的轉速表等畫面外,還有包含標準、方向、精簡模式可切換。
座椅部分,國內 M2 標準車型則採用 Vernasca 真皮包覆,並具有 M 雙前座跑車座椅搭配專屬發光字樣、雙前座電動椅含駕駛座記憶、雙前座電動腰靠等設定。若選配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,則會換搭「M 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」,座椅全面使用輕量化的碳纖維包覆,此款座椅上還有 BMW M 的 3 色元素妝點,較標準的 M Sport 專屬跑車座椅減輕了 10.8 公斤。
M2 大改款新車標配 M 專屬跑車化電子懸吊,行車模式部分,基礎的 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功能,提供 Road、Sport、Track 共 3 種預設模式可切換,會同步改變電子避震器阻尼、底盤、轉向系統回饋、煞車反應等設定。不過駕駛可在 M Set Up 中快速記憶 2 組偏好的個人化駕駛動態設定,並透過方向盤兩側的紅色 M 車輛動態設定快捷鍵(M1/M2)切換。變速箱也提供 6 種換檔模式,包含 D1/D2/D3、S1/S2/S3,帶來不同的換檔反應。
基礎的 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功能,提供 Road、Sport、Track 共 3 種預設模式可切換。
新一代 M2 讓駕駛可在 M Set Up 中快速記憶 2 組偏好的個人化駕駛動態設定,並透過方向盤兩側的紅色 M 車輛動態設定快捷鍵(M1/M2)切換。變速箱也提供 6 種換檔模式。
國內車型也標配 M 專屬運動化差速器,其內建 10 段式 M 牽引力控制系統,讓駕駛在 0 段介入最少、10 段輔助最多的狀態下,針對循跡系統進行微調,享受車尾在彎道滑行的差異。甚至還搭載「M 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」,能紀錄並分析車主每一次的滑行甩尾或賽道單圈秒數。
國內車型也標配 M 專屬運動化差速器,其內建 10 段式 M 牽引力控制系統,甚至還搭載「M 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」,能紀錄並分析車主每一次的滑行甩尾或賽道單圈秒數。
M Laptimer 可進行單圈計時。
從前述來看,大改款 M2 確實是藉由多樣的電子輔助與模式,來創造新世代高性能車的優勢、比起前代 M2 在科技輔助大幅進化,「副作用」就是一坐上駕駛座,會被這多樣化的模式組合帶來「選擇恐懼症」。不過相對起前代的 7 速 M DCT 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箱,筆者認為此代改換 8 速 M Steptronic 手自排下,整體的「親民」程度好上很多,變速箱在一般行車時更為綿密順暢,而且也不再像過去操控 DCT 變速箱,要考量自手排換檔的特性、而調整油門踏板收放的節奏,基本上只要順應平常使用自排變速箱的經驗,就能輕鬆上手大改款 M2。
相對起前代 M2 的 7 速 M DCT 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箱,筆者認為此代改換 8 速 M Steptronic 手自排下,整體的「親民」程度好上很多,變速箱在一般行車時更為綿密順暢,而且也不再像過去需考量自手排換檔的特性。
除了便利與更親民的 8 速手自排變速箱,筆者認為這代 M2 的精髓,乃是這具 S58 引擎帶來的歡暢動力,其徹底發揮 BMW 經典直列 6 缸引擎厚實飽滿的動力,尤其迅速動力反應自然是比起採用 B58 引擎 M240i 小老弟的更加激進不少,定位為 M Power 正宗 M 家族的 M2,更加著重在高轉速的動力延展性,引擎高轉時強勁的貼背感,搭配 M 跑車化排氣系統的高亢亢奮聲浪,確實讓駕駛人時時刻刻都腎上腺素激增。但其實 56.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,也在 2,650 轉就能輸出,即便有著大馬力與大排量設定,在速限不高的花東駕駛環境,搭配綿密且聰明的 8 速手自排,輕鬆就能提速,沒有過往大排量渦輪車常見的渦輪遲滯。
轉向輔助部分相較以往的 M2,這次提供了 Comfort、Sport 兩種模式可切換,Sport 模式的手感相當緊緻,筆者較喜歡將這樣的手感用在高速切換車道時,至於在山區連續彎道時若將轉向設定為 Comfort 筆者認為更加就手。而即便標配的並不是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2 等高性能熱熔胎,M2 搭載的 Pilot Sport 4 S 其抓地力已相當強勁,若非刻意以 M 牽引力控制系統將介入調小,一般情況下此代 M2 並不會輕易發生甩擺。但筆者在封閉場地嘗試這套系統時,其車尾甩擺的大馬力後驅動態,確實會讓人沉浸其中、並且嘴角上揚。
M2 搭載的 Pilot Sport 4 S 其抓地力已相當強勁,若非刻意以 M 牽引力控制系統將介入調小,一般情況下此代 M2 並不會輕易發生甩擺。
整體而言,筆者認為大改款 M2 的改頭換面,讓這款 M Power 家族的性能前鋒,相比起前代有著全面性的躍進,或許相較前代少了點機械回饋的感受,但不論是科技面、動態操控、動力性能實力都有著大幅度的提升,而且也以更加親民的特性,讓更多一般駕駛在日常行車就能輕鬆上手 M2,369 萬能買到 460 匹大動力燃油車,在 M 家族中算是最為划算的選擇,整體緊緻身形也比老大哥 M4 適合臺灣的道路環境。筆者認為,此代的大改款 M2,或許就是 M Power 邁入全電動化前,仍留給喜愛後驅大馬力雙門跑車的獻禮。
BMW M Power 家族中最入門的性能車型 M2, 最早在 2015 年 10 月發表代號 F87 的第 1 代車型,之後一直成為家族中相當受歡迎的後驅雙門性能戰將,但因應歐盟相關法規加嚴與原廠策略下,原廠先行選擇在 2020 年停產 F87 世代 M2 Competition 與 M2 CS。
後續 BMW 原廠在 2021 年 7 月推出 G42 世代 2 Series Coupé後,即便首度搭載 xDrive 四驅的 M240i,其優異的 6 缸加四驅表現讓筆者印象深刻,但許多性能迷仍舊相當期待正宗的 M Power 新世代家族成員。而 2022 年 10 月 BMW 原廠終於推出代號 G87 的第 2 代 M2,與 2 Series Coupé同樣在墨西哥的 San Luis Potosi 工廠進行生產,並搭載與新世代 M3 等相同的 S58 3.0 升直列 6 缸渦輪增壓引擎,有著 460 匹的大馬力、靜止加速破百僅 4.1 秒,比起前代 M2 CS 的 450 匹馬力更大。
而總代理汎德在 2022 年底以 369 萬元預售新一代 M2,新車也在 2023 年 6 月正式上市、售價與預售價相同,不僅比起前代 450 匹 M2 CS 的 490 萬減少 121 萬、也比前代 410 匹、售價 385 萬的 M2 Competition 消去 16 萬,讓這輛 M 家族新世代前鋒更顯吸引力。U-CAR 試車組此次則受總代理汎德之邀,前往花蓮來飽嚐這款新世代前鋒猛獸的魅力。
暴龜輪拱相當吸睛,性能姿態更加狂妄
先前試駕 G42 世代的 M240i xDrive 時,筆者就曾提到此代 2 Series Coupé全車系在車身側面,採用帶有前後軸向外「爆龜」視覺的可樂瓶車身曲線,讓即便僅僅是一般的 2 Series Coupé,都有著不怒而威的性能氣勢,甚至暴龜程度已逼近前代 M2。
不過輪到以 G42 2 Series Coupé衍生的新世代 G87 M2 時,原廠自然還是讓 M2 有著更加狂妄的性能姿態,以更加方正且外擴的暴龜輪拱,更直接向 1986 年誕生的 M3 致敬。從車身尺碼數據來看,此代 M2 的車身長寬高為 4,580x1,887x1,403mm、軸距為 2,747mm,對比起一般 G42 2 Series Coupé的 4,537x1,838x1,390mm、軸距 2,741mm,M2 明顯加長了 43mm,最重要的是車寬也增加 49mm、車高略增 13mm,軸距也加長 6mm。原廠也強調軸距比起前代 M2 增加 54mm,加上改為與 M3/M4 相同的輪距下,有著更加穩定的操駕感受。而與 M4 相比車長則少了 214mm,讓這款家族性能前鋒有著與過往 M3 相近的短截尺碼。
除了肌理線條極度向外延伸,整體車身則維持長車頭、短前後懸、短車尾的 BMW 經典 M 家族雙門跑車姿態。而為與 2 Series Coupé做出明顯區隔,M2 雖然沒有用上 M3/M4 的超大型雙腎直立水箱護罩,但依舊在其雙腎造型「做文章」,導入專屬的雙腎型橫柵式水箱護罩,塑造 M 高性能車型的專屬外觀特徵。前保桿處的方形大面積下氣壩與兩側進氣口,則強調極致的空氣力學與冷卻效能導向。國內車型也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,其融合在前保桿暴龜中的雙眼式頭燈造型、則是向經典車系 BMW 2002 致敬。而且相對 M240i 而言,M2 的高原式引擎蓋凸起肌理更加明顯,向 E46 M3 致敬的意味相當濃厚。
新世代 M2 也有著品牌新世代車型的平整化車門把手,並搭配無窗框車門與車尾經典的 Hofmeister kink 經典後窗摺角,足下則採用與 M3/M4 相同尺寸的前 19 吋、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 M 輪圈,並提供筆者試駕的黑色、或是雙色選擇。車尾則有向 2002 致敬的燻黑 LED 尾燈、與車頭呼應的乖張後保桿造型,並有結合轉屬排氣系統與電子閥門的四出黑色高光澤排氣尾管。不過列為選配的 M 碳纖維車頂,國內需以 17.8 萬單項選配、或搭配選配價 82 萬的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能擁有。
內裝科技界面煥然一新,整體資訊判讀更加全面
內裝部份,一如先前已更新的 2 Series Coupé,大改款 M2 換搭與小改 3 Series 相同的 12.3 吋數位儀表、14.9 吋中央觸控螢幕,雙螢幕為一體式相連曲面設計,並採用最新世代的 iDrive 8 系統,也將空調控制面板取消而整合在螢幕內。而大改款 M2 身為 M Power 車款的獨特之處,除了配有 M 專屬 HUD 抬頭顯示器,過往 M 車款的換檔指示燈在 12.3 吋數位儀表中也以全新視覺呈現,中控 14.9 吋螢幕更可以專屬的 Widgets 顯示即時的輪胎狀況。M 專屬 HUD 抬頭顯示器則可顯示,包含轉速等動態所需資訊。
國內車型在內裝部分除標配 M 車況抬頭顯示器,也搭載 M 縫線安全帶、M 光影車門飾板、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、M SETUP 車輛動態設定等 M 專屬設定,不過方向盤為 M 專屬縫線真皮方向盤含換檔撥片,具有 M1/M2 快捷鍵、還有中央的紅色啟動鍵,但標配的方向盤並沒有碳纖維飾板,同樣需選配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會搭載。
座椅部分,國內 M2 標準車型則採用 Vernasca 真皮包覆,並具有 M 雙前座跑車座椅搭配專屬發光字樣、雙前座電動椅含駕駛座記憶、雙前座電動腰靠等設定。若選配 M Race Track Package 才,則會換搭「M 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」,座椅全面使用輕量化的碳纖維包覆,此款座椅上還有 BMW M 的 3 色元素妝點,較標準的 M Sport 專屬跑車座椅減輕了 10.8 公斤。
科技娛樂部分,國內 M2 還搭載手機無線充電、手機數位鑰匙、464 瓦 Harman/kardon 音響系統與 14 支喇叭,不過由於 M2 足下的配胎偏跑車化設定,因此在較大的輪噪之下,車內聆聽質感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。
後座方面,M2 依舊有標配包含後方的 3 區恆溫空調,並標配了 4/2/4 分離傾倒後座、USB-C 充電接孔,雙後座即便在車身尺碼放大下,依舊是「應急」等級。在新車的軸距以及後懸都加長之下,M2 具有 390 公升的後廂容積,較前代多了 20 公升。不過行李廂蓋則是純手動開啟、關閉,並未有電動尾門或踢腳感應式開啟功能。
最大馬力 460 匹,帶來相當狂妄的後驅輸出與精準動態
大改款 M2 從過去 M2 Competition 的 S55 3.0 升直列 6 缸雙渦輪引擎,換搭為與新世代 M3/M4 本體相同的 S58 3.0 升直列 6 缸雙渦輪引擎,不過最大馬力不像 M4 Competition 有著 510 匹/66.3 公斤米的輸出,M2 的最大馬力是 460 匹/6,250 轉、最大扭力則為 56.1 公斤米/2,650~5,870 轉,比起前代 M2 Competition 的仍舊是多出 50 匹的水準,原廠更強調此代引擎的紅線區拉高至 7,200 轉。加速表現部分,國內導入的 8 速手自排車型可在 4.1 秒完成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。時速 0~200 公里加速自排車型為 13.5 秒、手排車型為 14.3 秒,一般電子極速限制在 250 公里。
M2 大改款新車標配 M 專屬跑車化電子懸吊,行車模式部分,基礎的 M Mode 駕馭模式切換功能,提供 Road、Sport、Track 共 3 種預設模式可切換,會同步改變電子避震器阻尼、底盤、轉向系統回饋、煞車反應等設定。不過駕駛可在 M Set Up 中快速記憶 2 組偏好的個人化駕駛動態設定,並透過方向盤兩側的紅色 M 車輛動態設定快捷鍵(M1/M2)切換。變速箱也提供 6 種換檔模式,包含 D1/D2/D3、S1/S2/S3,帶來不同的換檔反應。
國內車型也標配 M 專屬運動化差速器,其內建 10 段式 M 牽引力控制系統,讓駕駛在 0 段介入最少、10 段輔助最多的狀態下,針對循跡系統進行微調,享受車尾在彎道滑行的差異。甚至還搭載「M 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」,能紀錄並分析車主每一次的滑行甩尾或賽道單圈秒數。
從前述來看,大改款 M2 確實是藉由多樣的電子輔助與模式,來創造新世代高性能車的優勢、比起前代 M2 在科技輔助大幅進化,「副作用」就是一坐上駕駛座,會被這多樣化的模式組合帶來「選擇恐懼症」。不過相對起前代的 7 速 M DCT 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箱,筆者認為此代改換 8 速 M Steptronic 手自排下,整體的「親民」程度好上很多,變速箱在一般行車時更為綿密順暢,而且也不再像過去操控 DCT 變速箱,要考量自手排換檔的特性、而調整油門踏板收放的節奏,基本上只要順應平常使用自排變速箱的經驗,就能輕鬆上手大改款 M2。
除了便利與更親民的 8 速手自排變速箱,筆者認為這代 M2 的精髓,乃是這具 S58 引擎帶來的歡暢動力,其徹底發揮 BMW 經典直列 6 缸引擎厚實飽滿的動力,尤其迅速動力反應自然是比起採用 B58 引擎 M240i 小老弟的更加激進不少,定位為 M Power 正宗 M 家族的 M2,更加著重在高轉速的動力延展性,引擎高轉時強勁的貼背感,搭配 M 跑車化排氣系統的高亢亢奮聲浪,確實讓駕駛人時時刻刻都腎上腺素激增。但其實 56.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,也在 2,650 轉就能輸出,即便有著大馬力與大排量設定,在速限不高的花東駕駛環境,搭配綿密且聰明的 8 速手自排,輕鬆就能提速,沒有過往大排量渦輪車常見的渦輪遲滯。
若與前代 M2 Competition 相比,筆者認為此代大改款 M2 輸出更強勁,卻也在各種不同行車模式下的分野更加鮮明,Road 模式行車保持相當好上手的一般日常行駛特性,但當切換到 Sport、或是更激進的 Track,甚或是將其在 M1、M2 模式中設定成 Sport Plus 等模式,此代 M2 就有深不可測的大動力表現,堪稱是「上的了廳堂、下的了廚房」的設定,筆者認為相當適合日常偶爾跑山、但須要時也可在周末假日到賽道日一嘗車輛極限。
不過相對起 M240i xDrive 的四驅穩定行車動態搭配 374 匹動力,一腳灌下 M2 達 460 匹的馬力,即便有著優異的電控系統與抓地力表現,其動力全數輸出至後軸時的特性仍會相當強勁,要發揮其動態優勢,自然還是要以大馬力後驅的本質來看待。寬體車身與大馬力的設定,在試駕時的花蓮 193 縣道較窄山路較難發揮實力,但透過精準的轉向與車身側傾控制,「見彎殺彎」的態勢依舊能夠體現,只不過此代 M2 更加能發揮實力的場景,相信還是在賽道、或是高速彎上。
轉向輔助部分相較以往的 M2,這次提供了 Comfort、Sport 兩種模式可切換,Sport 模式的手感相當緊緻,筆者較喜歡將這樣的手感用在高速切換車道時,至於在山區連續彎道時若將轉向設定為 Comfort 筆者認為更加就手。而即便標配的並不是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2 等高性能熱熔胎,M2 搭載的 Pilot Sport 4 S 其抓地力已相當強勁,若非刻意以 M 牽引力控制系統將介入調小,一般情況下此代 M2 並不會輕易發生甩擺。但筆者在封閉場地嘗試這套系統時,其車尾甩擺的大馬力後驅動態,確實會讓人沉浸其中、並且嘴角上揚。
底盤避震雖有 Comfort、Sport、Sport Plus 等設定,但筆者認為 Comfort 模式就相當偏硬派,好在日常行車不會到難以接受的狀態。煞車系統部分,比起前代 M2 Competition 的標配煞車可能有升級空間,此代 M2 的 6 活塞固定卡鉗的前輪煞車、以及後浮動碟的單活塞卡鉗煞車組,就已帶來相當強勁的制動力道。
駕駛輔助部分,此代 M2 也較前代 F87 大幅提升,除了從傳統手煞車、改為 EPB 電子手煞車外,國內車型也標配全速域 ACC 主動車距定速控制系統、主動防撞輔助與行人偵測、盲點偵測、車道偏離警示、後方車流警示、後方防追撞警示、速限提示功能等科技。而像自動停車輔助、以及能夠記憶 50 公尺路徑的自動倒車輔助都在配備之列。即便少了 Level 2 駕駛輔助、還有 360 度環景,但相比起前代 M2,此代 M2 基本上才前往賽道前都能交由駕駛輔助減輕負擔,讓駕駛保留精力全力在封閉賽道時盡情享受。
改頭換面的性能前鋒,電動化前的不可多得
整體而言,筆者認為大改款 M2 的改頭換面,讓這款 M Power 家族的性能前鋒,相比起前代有著全面性的躍進,或許相較前代少了點機械回饋的感受,但不論是科技面、動態操控、動力性能實力都有著大幅度的提升,而且也以更加親民的特性,讓更多一般駕駛在日常行車就能輕鬆上手 M2,369 萬能買到 460 匹大動力燃油車,在 M 家族中算是最為划算的選擇,整體緊緻身形也比老大哥 M4 適合臺灣的道路環境。筆者認為,此代的大改款 M2,或許就是 M Power 邁入全電動化前,仍留給喜愛後驅大馬力雙門跑車的獻禮。